|
满腔的赤诚,化为昨晚的一碗烈酒,饮尽天边草原浓浓之情,一座温暖的城市不只是今生,我们离开了大柳塔,以此为界,继续向西,苍穹绿色的大地,水晶一样的透明。沿着大阿(大柳塔——阿勒腾席热镇)线,拐进荣乌高速,向着天边的草原鄂托克旗而行。把梦交给草原,驮走尘世的喧嚣,驮走一缕蹄音踏出的辽阔。从大柳塔出发到鄂托克旗的棋盘井镇370多公里,中巴车跑了5个多小时,车内播放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中,就到达了棋盘井镇。 2024年9月9日——12日,我有幸参加了鄂尔多斯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文润北疆,致敬经典——中国作协“到人民中去”釆风活动暨阿云嘎文学作品座谈会。一走进神奇的鄂托克旗境内,那梦幻般的美景,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广袤无垠,幅原辽阔大草原,地貌千般百花香。9日下午下着毛毛秋雨,时阴时晴,我的心强烈地感觉到被前方一种未知的力量所牵引。其实对于我来说那绝对不是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我过去也多来过此地,今天却让我感到莫名的亲近与熟悉。说来也怪,天突然放晴,路两旁的景色十分优美,蓝蓝的天空上白云大片大片地飘动,绿油油的草地上牛羊慢慢游动,大风车(风力发电机)一个个高高耸立在天边草原上,接近棋盘井镇,一排排整齐的蓝色光伏发电板像海洋一样起伏排列在半山坡上。隔窗相望,深色的柏油路也成为草原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云低草阔,空气清新,一步一景,太阳在云层中穿梭,在草原和山坡上投射出一片片或明或暗的斑驳光影。蓝天、白云、风车,还有棋盘井镇的高烟囱,还有绿色草原,相得益彰,构成鄂托克最经典的风景之一。 一.沃土焕发“绿”的力量 沧桑巨变,初心不变。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处蒙宁两区五市交汇处,黄河几字弯顶端西部,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鄂托克大草原面积2962万亩,是内蒙古西部最大、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核心草原。辖6个苏木镇、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总人口16.9万人,是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工业占主导的多元产业集中区。地缘优势明显,是自治区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和西部“小三角”经济圈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县域经济体。是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恐龙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属地,自然风化优美,境内有广袤的草原、柔和的沙漠、怡人的温泉、静穆的乌仁都西山峰,四合木、半日花等珍稀植物也择此而生。人文底蕴厚重,是成吉思汗圣火文化传承之乡和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原产地,阿尔寨石窟、百眼井群等人文胜景彰显魅力。矿产资源富集,探明矿产资源48种,煤炭探明储量29.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00多亿立方米,石灰石、石膏、铁矿、硅石等资源品位较高,储量丰富。 棋盘井蒙西地区,是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黄河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这座一直以煤炭工业闻名于世的西部小镇,过去曾被当地居民戏称为“黑三角”,出门不敢穿白色衣服,连地面上的植物都像被蒙上了一层“纱衣”。经过近年来的转型发展,鄂托克高新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深化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昔日“大烟囱冒烟,火光冲天”“黑色印记”已经告别,空气质量稳步提升。而今现代化厂矿林立,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柳,还有潺潺流过的清水,悄无声息地芬芳了这里。开发区所处的位置正是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交汇处,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均降水量有时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如此自然条件,造林播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份亮眼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来之不易呀。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园区打造了一套集能耗在线监测、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节能减排指标预警预测、节能减排问题诊断、污染源监控管理和节能减排技术交流服务于一体的能源和碳排放管控云平台。引进全国首套城市园区版“五基”协同大气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和环保管家服务,切实增强了矿山环境、污染物减排和工业指标改造等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了全域环境治理水平,作为2023年度生态环境领域城市典型经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的通报表扬。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绿”与“美”的追寻,恰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弹奏出了一曲动人的绿色之歌,情味悠长,绚丽多姿。岁月流转,向“绿”而行,创造了“美”的传奇。一街一景,一路一貌,每一条道路的功能和建筑物特点,釆取适度密植的种植方式,乔灌花草立体搭配,突出美化效果,现已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道路绿化风格,所有街道绿化釆取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方式进行,力求树种多样化、美观化、景致化。 我们来到生态环境“五基协同”监管平台参观,大家看着墙壁上大屏幕的各种图片,矿区所有资源、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区域全面展示在眼前,现代化的智慧监测,高精度监控掌握。开发区落地“五基”协同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围绕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利用天基卫星锁定污染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在重点区域内通过空基遥感+地面观测设备确定问题线索,航空无人机+移动巡护监测车进一步精准定位污染源,形成从监测、核查到整改的“五基”协同监测预警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动态推送线下网格,快速有效实现“精准打击”,形成全过程、全链条的“问题发现、交办、复核、督办、约谈”的整改闭环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执法效能。实现了及时感知、实时预警、精准溯源、全面监管的大气环境监测服务能力,定量化了区域传输贡献,全面摸清了园区颗粒物、臭氧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更好地支持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更多的贡献。 走进鄂托克经济开发区的内蒙古宝馨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GW单晶硅切片、2GW高效异质结电池、2GW高效异质结组件厂房产线及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现场,处处都是火热景象。这座占地26.5万平方米的“智造”基地上,工人们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设备调试,为投产做最后的准备。项目主要建设,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投资73亿元,建设18GW光伏异质结组件、5GW光伏异质结电池、5GW薄片化切片生产线;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重卡换电、电能替代、储能等项目;高纯石英矿项目投资50亿元,主要进行晶硅制品的生产、制备及销售,主要产品为工业硅、三氯氢硅、高纯晶硅、石英坩埚、硅棒等。总投资133亿元。企业生产的硅基异质结电池片(HJ丅),采用210半片硅片,主要工艺特点为PECVD采用双面微晶,即先在硅片两面生长本征非晶硅,后在两面分别生长n型和p型的不同晶化率的微晶硅掺杂层,保证非晶硅钝化效果的同时降低非晶硅掺杂膜层缺陷以及电阻率,从而大幅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项目达产后可创造近34.5亿元产值,吸纳近700个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近百亿产业配套。我是一个门外汉,确实不懂,但从字面上理解肯定是高端科技产业。 参观鄂尔多斯电冶集团硅基合金创新工厂,看不到腾空而起的黑色烟柱,闻不到刺鼻的异味,见不到露天堆放的物料,干净整洁的厂区、先进的设备……一派现代感、绿色感十足的厂区景象呈现在眼前。鄂尔多斯集团创新工厂项目,通过1.25:1减量置换方式,规划建设10x45000KVA大型高品质硅铁矿热炉,并配套大型高效凝汽式汽轮机余热发电机组。总投资27.11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年利税8亿元。创新工厂釆用了多项行业首次应用创新型技术,将实现从原料到成品全流程自动化,最大限度地避免物料与环境直接接触,实现三废的集中控制处理。可实现铁合金生产综合能耗降低15%,CO2减排15%,冶炼单元人均效能提高50%。 新时代,新征程,新跨越。鄂托克旗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着力加大绿色产业培育力度,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的高质量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二.红色引领,推进产业化发展 使命在肩,继往开来。鄂克旗将红色元素与民族元素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景点,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之路,建设自治区西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争取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的排头兵,促进全旗产业化发展。从全域发展到全民幸福,一个又一个蝶变,搭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巍巍大厦,凝聚起初心的分量,印证着使命担当的力量。 金秋九月,连续几日小雨连绵,鄂托克草原,地阔天蓝,绿草如茵,我们走进了鄂尔多斯•源牧场,场区宽敞整洁,花团锦簇,好像来到了希望的田野上,让人感觉到幸福无处不在。鄂尔多斯•源牧场,是鄂尔多斯集团为了保护和开发优质羊绒资源,提高绒山羊养殖水平,改善羊绒品质,推动羊绒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建设的,是集生产养殖、科研示范、培训推广、羊绒收储于一体的标准化示范牧场。该示范牧场建设于2021年4月,草牧场面积共5000亩,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科研实验中心1750平方米,标准化智能圈舍1663平方米,抓绒场所317平方米,多样化动物养殖圈舍150平方米,配种室215平方米,配套设施605平方米。 鄂托克草原是鄂尔多斯集团牧场建设最主要的阵地。通过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标准化国际认证等手段,将牧场打造成世界最具权威的绒山羊保种、育种基地,使阿尔巴斯绒山羊的优良基因在保持、延续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壮大,让阿尔巴斯绒山羊为世界第一绒山羊品系。打造世界第一绒山羊科研基地;形成我国最大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种源基地和养殖培训服务中心;在牧场设立优质、优价羊绒收储中心;形成牧企联结中心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研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定期与高校合作开展实地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广大农牧民都能分享到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牧企联结机制,走出一条标准化、高效化、高回报的绒山羊养殖之路,让广大农牧民发“羊”财,让科技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鄂托克旗积极投身于产品研发及科技创新,依托独特的地域、水源等资源优势,深耕螺旋藻产业发展,不断提升螺旋藻产品附加值,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攀升,居全国首位。从第一家螺旋藻养殖企业成立至今,历经21年发展,鄂托克旗被称为“世界藻都”。螺旋藻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态,已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当我们走进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数千座长约110米的跑道式养殖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射出夺目光彩。在养殖大棚内,深绿色的池水不断循环流动,我俯身细观察,只见透明的水中有着数不清的点点绿色。“这就是螺旋藻,你可别小看这一个个绿色小点,每个小点都是由上百株螺旋藻抱团形成的”,鄂托克旗农牧局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螺旋藻又称蓝藻,属于微藻,肉眼一般不可见,在显微镜下观察为螺旋形,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活性物质。螺旋藻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距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最初生长于热带高温的碱水湖中。在生产技术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发出阵阵轰鸣,螺旋藻在传送带的牵引下集成藻泥,再经运输压制成我们常见的藻片。为了节约用地,提升生产效率,在养殖工艺上进行了创新,釆用柱式和管道式养殖。 园区总面积12400亩,投资6.8亿元,现有螺旋藻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3家,螺旋藻养殖基地30个。年生产螺旋藻粉4500吨,螺旋藻片400吨,藻蓝蛋白粉80吨,带动周边地区及其他省市销售螺旋藻粉18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其中产品80%以上销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自治区级螺旋藻工程技术中心”,全国最大藻蓝蛋白生产基地,取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认证,被评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获批自治区级出口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批两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多项自治区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资助;“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持续发展,其中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获得知名商标2个,并成功入选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录。 十年磨一剑,今朝展锋芒。一个集螺旋藻产、学、研、销于一体的“藻都”,在鄂托克旗呼之欲出,蓄势待发,赢在未来。不断推进产业振兴,还要向“绿”要“金”,借助红色领航,使广大鄂托克的农牧民富起来,跨入幸福富裕的行列,在希望的田野上全面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 三.文化托擎,追梦飞翔 “天蓝蓝秋草香,是心中的天堂。谁把思念画一双翅膀,敞开你胸膛,寻找传说的愿望。云霄外飘散最动听的悠扬……”9月10日早餐后,我们釆风团一行,在鄂旗宣传部、旗文联的带领下,我们从棋盘井镇出发,一路向乌兰镇行驶。我们参观了巍巍乌仁都西山,海拔2149米,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第一高峰。乌仁都西山里有岩画、化石、古树、珍稀动植物,还有数不尽的珍贵矿藏。成吉思汗曾经走过的山里,如今更加美丽漂亮。黄河一级支流都思图河流经境内166公里,还有草原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阿尔寨石窟,被誉为“草原敦煌”。还有世界同一地面最大、种群最多的恐龙足迹化石。这里还是歌舞之乡,“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腾格尔、玲花的故乡。这里的乌兰牧骑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第一支乌兰牧骑,这里人们天生喜欢歌唱,歌唱我们的美好生活。 乌仁都西山,为阿尔巴斯山,系贺兰山余脉,因形状似铁砧子而得名,蒙古语为铁砧子,亦称桌子山。我们瞥见了最高峰的真容,主峰不仅没有丝毫刺破长空的气势,反而是一块巨大的平地。山下居住着各族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生产生活既传统又现代,堪称现代社会里一曲悠扬的牧歌。乌仁都西山蒙古人奉为圣山,是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的主要产地,这种羊以其优质的羊绒而享誉世界。乌仁都西山在当地文化和宗教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吉思汗的后裔们在此建造了敖包,进行四季大奠,缅怀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这些文化和历史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为乌仁都西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东面的草原上,海拔高度为1400米,石窟壁画面积1000余平方米,时代为西夏、元代、明时期。阿尔寨石窟目前发现有69座洞窟,8处11座寺庙建筑遗迹,是一座集寺庙、石窟建筑、浮雕、壁画、塑像、榜题文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也是祭祀礼佛双重功能集于一身的文化遗址。2003年,阿尔寨石窟寺经国务院特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尔寨石窟文化延续约1500余年,是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建筑群,也是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史料。 太阳偏西,我们来到了呼和图拉嘎查,这里自然风光独特,绿油油的大草原一望无际,草原上还有大面积的现代化的喷灌农田,金秋时节,玉米、葵花等作物大部分成熟,等待收割,丰收再望。这里也是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地方,历史的传承,地方政府的重视,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是展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作为鄂托克旗的文化代表之一。嘎查有一支20多人民族文艺宣传队,培育了不少的文化艺术人才,还积极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如乃日文化,这是一种集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我们在此吃了一顿丰盛美味、民族团结欢歌的晚餐,不愧是“乃日文化之乡”,鄂尔多斯草原乃日文化体验基地。这种体验牧民生活的牧家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面打造以生态养殖、观光旅游、研学体验,餐饮住宿等服务内容的鄂托克文旅小环线。“鄂尔多斯乃日”主要以民歌、民乐、民舞、乃日等表现形式,民歌风格流畅,充满感情,突出地域特色。早期音乐、现代民间音乐,长调歌,短调歌、漫瀚调歌。祭祀歌、婚歌、酒歌、抒情歌、祝赞歌等。打击、吹奏、拉弦、弹拨等。鄂尔多斯舞、筷子舞、盅子舞,我们一边看着文艺表演,一边喝着马奶酒,吃着手抓大块羊肉,浓浓的草原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香甜的奶茶和金黄的酥油一样,品尝者回未无穷。这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处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由来已久。更是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具体表演不拘场地,在婚庆喜事、重要节庆、家庭聚会时,人们聚起来便可即兴表演,以坐唱为主,伴奏伴舞,人人喜歌,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共同娱乐。“鄂尔多斯乃日”,来源于元代官廷文化艺术,随着各朝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这艺术渐渐向民间延伸,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传承至今。当晚我们一行入住乌兰镇蓝洋民族饭店。 2024年9月11日我们釆风团一行在旗委宣传部、文联的带领下,参观“鄂托克旗王府博物馆”“鄂托克旗博物馆”“鄂托克旗综合地质博物馆”“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教育馆”,下午三点五十在鄂旗党政大楼一楼会议室召开阿云嘎先生为文学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的座谈会和采风总结会议。 鄂托克王爷府,是鄂托克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的传承载体,也承载着一代代鄂托克人的文化记忆。鄂托克旗王爷府距今已有141年的历史,是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近代史上规模宏大、建筑考究的王公府邸之一。一进院、二进院、正殿、东厢房、西厢房等12处殿厢房和130件珍贵文物及相关文物片展。丰富的馆藏文物、完整的文化脉络、生动的历史故事,向参观者全方位展示了鄂托克旗王爷方寸这141年以来的历史,成为大家认识鄂托克旗的又一窗口。 “综合地质博物馆”“钱币博物馆”“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教育馆”等等,我就不一一展开来介绍了。所有的展馆都是展示地区文化的亮丽名片,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让鄂托克这片热土的文化变得愈加璀璨夺目。这里,具有地质遗迹——恐龙足迹化石群。这里,匈奴、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这里,是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和金国的后方营地,使成吉思汗文化扎下了根,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集中地。鄂托克旗正在兴起的博物馆馆群建设,恰恰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不仅让这片草原留住熟悉的或陌生的脚步,还让草原城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综合地质博物馆”坐落于城市新区,正面是开阔壮观的圣火广场,背面是风景秀美的乌兰湖湿地公园,雄伟的文化建筑与现代化城市相得益彰,已成为鄂托克旗展示地区形象的文化地标。“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教育馆”更是让人震撼,这部《蒙古秘史》,以超凡创造力完成,有宣纸书写、汉白玉雕刻、牛皮雕刻、丝绸刺绣、红木雕刻、陶瓷烧制、驼骨雕刻、银板雕刻等13种艺术工艺,开拓了世界范围内一部典籍,用多种载体,多种工艺艺术再现的先河。这极大地丰富了全旗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有效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助推全旗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向外作了广泛宣传。 不朽的文化之魂,擎领着美丽神奇的鄂托克,成为祖国北疆耀眼的璀璨明珠。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文化、社会、旅游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万里河山万里新,火热的胸膛盛放着火热的梦想。鄂托克,一个朴实却不平凡的地方,一个珍贵却不拒人千里的地方,一个让人魂牵梦绕,想要一睹芳容的地方。它所赋予我的,是鄂托克草原民族的那种黄金般宝贵的民族精神!黑色的交响,绿色的希望,红色的力量,都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乘风破浪。鄂托克旗如矫健的蒙古马一样,胸怀凌云之志,脚踩厚实沃土,奋蹄疾驶,奔向更加宏阔灿烂的远方……(葛连光)
|

手机版






